2023-10-07 09:25:08
如今,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們?nèi)宄扇旱貒谝黄鹂词謾C,或一個人在馬路邊低頭玩手機,少了“兒童急走追黃蝶,飛入菜花無處尋”的動人風景。
手機為何具有如此魔力?難道它真的比大自然、比追逐嬉戲、比周圍的社會和生活更有吸引力,更能贏得兒童的注意力?
其實,兒童“手機癮”的外在癥狀表現(xiàn)在手機上,它的內(nèi)在病因卻在心理和思維上。恰恰是因為學校提供給兒童的世界太小,兒童的生活單調(diào)、環(huán)境貧乏、活動單一,不足以滿足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,而通過手機,兒童可以看到他們想看到的書本之外的大世界。
當學校和社會不能滿足兒童的探究和發(fā)現(xiàn)、交流和交往、動手和操作、藝術和審美等內(nèi)在需要時,兒童就會通過手機來實現(xiàn)這些。
在我看來,要徹底解決兒童“手機癮”問題就必須改革教育:重組學校課程,提供兒童發(fā)展所需的環(huán)境和條件。
一是幫助兒童找到自己的興趣,樹立目標和理想。
在信息社會,興趣和態(tài)度比知識更重要。學校應該將吃、穿、住、行等基本生活問題納入課程,利用社會調(diào)查、實踐參與和科學實驗等活動,幫助兒童了解基本的社會現(xiàn)實和社會問題,激發(fā)他們改造社會、改善生活的社會興趣,形成關心他人、關懷社會的同情心和責任感,進而樹立自己的理想和抱負。
兒童只有在車間、農(nóng)場、果園、廚房切切實實地去實踐了,才能真正體會到他人勞動的價值和意義,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責任和擔當,才不會覺得幸福生活從天而降、理所當然。一旦學校引入兒童感興趣的有價值的社會實踐,他們自然不會沉迷于手機。
兒童在多大程度上自覺抵御外界的不良影響,包括手機和電腦,在根本上依賴于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找到自己的興趣、目標和理想。人只有有了理想,才能夠懂得時間的寶貴,也才能知道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應當用到哪些事情上,從而自覺抵制各種誘惑。事實上,漫無目的翻看手機浪費時間正是缺乏目標和理想的表現(xiàn)。
二是幫助兒童學會交流、交往、合作、分享,積極參與集體活動。
蘇霍姆林斯基認為,集體的鼓舞、集體的情感、集體的感受是偉大的教育力量。從根本上講,集體活動是重新贏回兒童興趣,將兒童注意力轉移到有價值的目標上的關鍵。
學校即社會,將學校建設成一個真正的雛形社會,兒童在那里可以實現(xiàn)經(jīng)驗的交流,他們才可能不再沉迷于手機所構建的虛擬的“朋友圈”。集體活動既可以是體育的,如籃球聯(lián)賽、足球聯(lián)賽,也可以是藝術的,如歌唱比賽、舞蹈比賽,也可以是文學的,如詩歌比賽、朗誦比賽……既為兒童的個性表達提供機會,也為兒童之間的合作和交流提供舞臺,用兒童的主動創(chuàng)作、自由表達、個性設計替代被動接受和消極服從,讓兒童的時間和精力用到有價值且喜歡的事情上。比如,在學校組織排演跨年級的音樂劇《花木蘭從軍》,從經(jīng)費籌集、劇本創(chuàng)作、舞臺設計、樂隊協(xié)調(diào)、家長和社區(qū)人員動員等都是對兒童語言表達、交流溝通、藝術創(chuàng)新和分工協(xié)調(diào)能力的鍛煉和考驗。
從實際效果來看,集體活動是從根本上預防兒童“手機癮”的良方。
三是幫助兒童形成自控力,科學認識、理性運用手機。
毋庸置疑,手機已經(jīng)成為現(xiàn)代生活的必需品。吃穿住行處處都要用到手機,這些都是真實存在、深刻影響兒童生活的事實。不過,對兒童而言,手機總是神秘的。
在這樣的大環(huán)境中,兒童難免對手機產(chǎn)生強烈的好奇心,想要去了解、認識和控制手機:為什么掃一掃就可以付錢,如何將照片發(fā)到朋友圈,手機如何可以看到遠方的朋友,游戲為什么這么好玩……從心理學角度講,兒童必須適應周圍的環(huán)境,否則他將無法生存下去。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是他們需要掌握的東西,這些東西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。一旦我們認可這條原則,那么這就意味著,視手機為猛虎、談手機色變不是正確的態(tài)度。重要的事情是為兒童解惑、答疑,幫助兒童科學認識手機,把手機轉化成一種有用的教育資源——將兒童對手機的興趣轉移到對科學的興趣上來。
神秘往往是因為不了解。有條件的話,讓兒童自己動手把手機拆開,了解其背后的科學原理和社會功能,這是給手機“祛魅”的必要一步。沒收手機、禁止玩手機,這是處理問題最容易的方式,卻是消極的、治標的方式。縱使能做到全面禁止手機進校園,我們又如何阻擋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影響?這并不是說我們應當給兒童一個手機,然后什么也不做。眾多事實證明,在兒童尚未形成自控能力之前,給他一個手機就等于是毀了他。
當然,兒童自控力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教育和認識過程。在這方面,學??梢詫⑹謾C作為一個有價值的主題進行專門、徹底的研究,主動幫助兒童去認識、控制手機,將手機放到它應該有的“工具”的地位上,實現(xiàn)人控制手機而非手機控制人。
通過種種努力,將玩手機控制在一定的“度”上,兒童“手機癮”就會像多年前兒童的“電腦癮”一樣或?qū)⑾Р灰姟?/p>
(作者系浙江海洋大學教授) 作者:陶 青 《中國教師報》2023年09月27日第11版 版名:教育家